余甘子

余甘子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余甘子
拼音拼读
yú gān zǐ
药材别名
余甘、庵摩勒、庵摩落迦果、土橄榄、望果、油甘子、牛甘子
英文名称
Phmllanthi Fructu
功效分类
消食药
药用部分
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成熟果实(藏族习用药材)。
动植物形态
落叶灌术或小乔木,高1~8米。老枝灰褐色,多分枝,小枝披锈色短柔毛。单叶瓦生,无柄。托叶线状披针形,红棕色,叶密集为两列,极似复叶,叶片长圆形,长1~2厘米,宽3~6毫米,先端钝,基部圆或偏斜,全缘,两面黄绿色。花单性,雌雄同株,花细小,常3~6朵簇生于叶腋呈团伞花序,通常有数朵雄花和1朵雌花,花萼6,黄色,倒卵状长圆形,长不及2毫米。无花瓣,雄花有短柄,雄蕊3~5,花丝合生,花盘腺体6,三角形,与萼片互啦,雌花近无柄,花盘杯状,边缘撕裂状,包围子房达一半以上,子房3室。蒴果球形或扁圆形,有6棱。成熟时淡黄色或带紫红色,干后开裂成6瓣。种子6,外种皮坚硬,褐色,稍带三棱形,有3个突起。花期4~5月,果期9~11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灌丛中或路旁边。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区。
采收加工
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药材性状
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2厘米。表面棕褐色或墨绿色,有浅黄色颗粒状突起,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果梗长约1毫米。外果皮厚1~4毫米,质硬而脆。内果皮黄白色,硬核样,表面略具6棱,背缝线的偏上部有数条筋脉纹,干后可裂成6瓣,种子6,近三棱形,棕色。气微,味酸涩,回甜。
性味归经
性凉,味甘、酸、涩。归肺经、胃经。
功效作用
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属消食药。
临床应用
用量3~9克,煎汤服。用治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
药理研究
抑菌;降血脂。
化学成分
果实含鞣质,其中有葡萄糖没食子鞣甙,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鞣料云实精,原诃子酸,羽扇豆醇,诃黎勒酸,诃子酸,诃子次酸,3,6-二没食子酰葡萄糖,干果含粘酸4%~9%。果皮含没食子酸,油柑酸,余甘子酚。种子含固定油约26%,油中含亚麻酸 8.8%,亚油酸44%,油酸28.4%,硬脂酸2.2%,棕榈酸3.0%,肉豆蔻酸1%等。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痛,口干烦渴,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每用(余甘子)鲜果10~30个,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哮喘:余甘子21个,先煮猪心肺,去浮沫再加余甘子煮熟连汤吃。(《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食积呕吐,腹痛,泄泻:余甘子果5~10枚或盐渍果5~8枚嚼食;或盐浸果液1汤匙,开水冲服。(《福建中草药》)
④治高血压病:余甘子鲜果5~8枚生食,日服2次。(《福建药物志》)
相关中药材推荐

假芫茜 jiǎ yuán qiàn
疏风解表、芳香健胃。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单叶蔓荆子 dān yè màn jīng zi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石蒜 shí suàn
消肿、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海蛤壳 hǎi há ké
清肺、化痰、软坚、利水、制酸、敛疮。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金礞石 jīn méng shí
坠痰下气、平肝镇惊。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重镇安神药。

辣蓼 là liǎo
除湿、化滞。属化湿药。

白头翁 bái tóu wēng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月季花 yuè jì huā
活血调经、疏肝解郁。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知母 zhī mǔ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肉苁蓉 ròu cōng róng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属补虚药下补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