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豉姜

豆豉姜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豆豉姜
拼音拼读
dòu chǐ jiāng
药材别名
过山香、枪子蔃、满山香、木浆子根、澄茄根、木姜子根、山苍子根
英文名称
litsea
功效分类
祛风湿散寒药
药用部分
樟科植物山鸡椒Litsea cubeba (Lour.) Pers.的根。
动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0米。幼树皮黄绿,光滑,老树皮灰褐色,小枝纤细,绿色,光滑无毛,枝叶具芬芳味。单叶互生,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表面暗绿色,下表面淡绿色,具薄的白粉,两面无毛。羽状脉。薄纸质。伞状花序单生或簇生于叶腋短枝上;总梗细长,苞片4,坚纸质。边缘有睫毛,内面密被白色茸毛;花先叶开,淡黄色,雌雄异株。浆果球形如黄豆大,香辣,成熟时黑色。花期2~3月,果期7~8月。
产地分布
生于灌丛、疏林或林中路旁、水边。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江苏、安徽、浙江等地。
采收加工
9~10月挖取,洗净、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呈圆锥形,多切成不规则块,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纵皱和颗粒状突起,皮薄而脆,质轻泡,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数圈圆环,有时可见众多针孔小孔及放射状纹理。气香,味辛,微辣。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苦。归胃经、脾经。
功效作用
祛风除湿、温中散寒、行气活血。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临床应用
用量10~15克,煎服。外用研末擦牙,或捣敷。用于感冒风寒、水肿脚气、风寒湿痹、产后腹痛、血瘀痛经、气滞寒之脘腹胀满。果单味煎服,治中暑;捣敷,治无名肿毒。根配茴香虫,治冷气痛、胸口痛。
药理研究
动物实验证实,豆豉姜注射液能抗血栓及对微循环有影响;豆豉姜煎剂具有健脾益气作用。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有芳樟醇、香茅醛、α-蒎烯、莰烯、香茅醇、β-松油醇等。叶、花及果皮均含芳香油。鲜叶含油量极微,一般含油0.01%~0.02%,无生产价值。雄花含油量1.6%~1.7%,雌花含油量比雄花低10%左右。果皮含油量,8月采收达4%,但以干重量计算时,从6月底至7月上旬的含油量最高可达13%左右。一般采摘果实提取山苍子油,山苍子油是重要天然香料之一。果实蒸馏山苍子油后,还可用其种子提取脂肪油,种子含脂肪30%~40%,可作表面活性剂工业原料。
使用禁忌
阴虚血分有热、发热咳嗽者禁用。
配伍药方
1.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木姜子根30克,翻天印6克,阎王刺根15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
2.治风湿骨痛,感冒头痛,营养性水肿,肋间神经痛:(豆豉姜)根、茎15~30克,水煎服。(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3.治胃冷痛:(豆豉姜)干根15~30克,大枣15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重楼 chóng lóu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昆布 kūn bù
软坚散结、消痰、利水。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半夏 bàn xià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川乌 chuān wū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白屈菜 bái qū cài
破瘀止血、解痉止痛,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海桐皮 hǎi tóng pí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荜茇 bì bá
温中散寒、下气止痛。属温里药。

大风艾 dà fēng ài
温中活血,调经,祛风除湿,杀虫。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三白草 sān bái cǎo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东风橘 dōng fēng jú
祛风解表、化痰止咳、理气止痛。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