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黄

天竺黄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天竺黄
拼音拼读
tiān zhú huáng
药材别名
竹黄、竹膏、天竹黄、竹糖
英文名称
tabasheer
功效分类
清化热痰药
药用部分
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的秆内分泌液干燥后Bambus textilis McClure.的块状物。
动植物形态
秆高8~10米,尾梢弯垂,下部挺直;绿色,幼时被白蜡粉,贴生或疏或密的淡棕色刺毛,以后变为无毛;节处平坦,无毛;分枝常自秆中、下部第7节至第11节开始,以数枝乃至多枝簇生,中央一枝略微较粗长。箨鞘早落;革质,先端稍向外缘倾斜而呈不对称的宽拱形,箨耳较小,大耳狭长圆形至披针形;箨舌边缘齿裂;箨片直立,卵状狭三角形;叶鞘无毛,背部具脊;叶耳通常呈镰刀形;叶舌极低矮,边缘啮蚀状,无毛;叶片线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上面无毛,下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渐尖具钻状细尖头,基部近圆形或楔形。假小穗单生或多枚簇生于花枝各节,鲜时暗紫色,干时古铜色,线状披针形;先出叶宽卵形,具2脊;具芽苞片2片或3片,宽卵形;小穗含小花5~8朵;小穗轴节间为半圆柱形或扁形,顶端膨大;颖1片,宽卵形,具21脉;外稃椭圆形,具25脉;内稃披针形,具2脊,脊间20脉;鳞片不相等,边缘被长纤毛;花丝细长,花药黄色;子房宽卵球形,花柱被短硬毛,柱头3。未见成熟颖果。
产地分布
常栽培于低海拔地的河边、村落附近。分布于广东和广西,现我国西南、华中、华东各地均有引种栽培。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收,砍断秆,剖取竹黄,晒干。
药材性状
不规则片块状或颗粒,大小不一。表面灰蓝色、灰黄色或灰白色,有的洁白色,半透明,略带光泽。体轻,质硬而脆,易破碎,吸湿性强。无臭,味淡。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归心经、肝经。
功效作用
清热豁痰、凉心定惊。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临床应用
用量3~9克,煎服。用治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抽搐、夜啼。
药理研究
具镇痛、局部麻醉的作用,可使离体蛙心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另外,可引起光敏性皮炎。
化学成分
含多糖、氨基酸、竹红菌素A、竹红菌素B、竹红菌素C、甘露醇、硬脂酸、竹黄色素A、竹黄色素B、竹黄色素C。另含钠、镁、铝、硅等14种无机元素;14种氨基酸及生物碱。
使用禁忌
无实热痰火者慎服,脾虚胃寒便溏者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哮喘即发:陈皮3克,半夏(制)、竹黄各4.5克,麻黄(先煎去沫)2.1克,苏子1.8克,沉香(研末冲药)1.2克,细辛1.5克,炙甘草1.8克,加生姜二片煎。(《不知医必要》麻黄苏子汤)
②治小儿疳积:雄黄(研,水飞)、天竺黄各6克,牵牛末3克,上同再研,面糊为丸,粟米大。每服二至五丸,食后,薄荷汤下。大者加丸数。(《小儿药证直诀》牛黄丸)
③治鼻衄不止:天竺黄、川芎各0.3克,防己15克,上三味,捣研为散。每服3克,新汲水调下。肺损吐血,用药6克,生面3克,水调下。并食后服。(《圣济总录》天竺黄散)
④掺口疮:天竺黄、月石各等分,冰片少许。为末掺之。(《景岳全书》)
相关中药材推荐

野马追 yě mǎ zhuī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猪苓 zhū líng
利尿渗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土党参 tǔ dǎng shēn
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葱白 cōng bái
发表,通阳,解毒,杀虫。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千年健 qiān nián jiàn
祛风湿、健筋骨。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党参 dǎng shēn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凌霄花 líng xiāo huā
行气祛瘀、凉血祛风。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乳香 rǔ xiāng
调气活血、定痛、消肿、生肌。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淫羊藿 yín yáng huò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