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椒草

岩椒草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岩椒草
拼音拼读
yán jiāo cǎo
药材别名
臭节草、松风草、石胡椒、臭沙子、臭草、苦黄草、大羊不食草、臭花草、葱草花、草见血飞、山羊草、铜脚一枝蒿、鹞子钻山、地通花、大退癀、野椒、蛇皮草
英文名称
Stem Boenninghausenia albi
功效分类
辛凉解表药
药用部分
芸香科石椒草属植物岩椒草岩椒草Boenninghausenia albi flora (Hook.) Reichb. ex Meissn.的茎叶。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紫红色,光滑无毛,嫩枝灰绿色,常中空。全株有强烈的臭味。主根不明显,具多数须根,棕黄色。三回三出复叶互生;总叶柄长4.5~5.5厘米,至上部趋短;顶生小叶柄长4~7毫米,侧生小叶柄短或几无柄;小叶片倒卵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长1~2.5厘米,宽0.7~1.5厘米,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秃净,有透明的小腺点。花两性;顶生聚伞花序,花枝基部有小叶;花具短花梗;花萼深4裂,有小腺点;花瓣4,白色,分离,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4~6毫米,先端钝圆,有透明的小腺点;雄蕊8;花丝长短不等,花药长圆形,黄色,纵裂;子房上位,心皮4,基部分离,具子房柄,果熟时子房柄可延至4~7毫米,花柱4,上部联合,基部分离。蒴果,卵形,成熟时从顶部起沿腹缝线开裂,4瓣,具腺点。种子数粒,肾形,黑褐色,表面有瘤状凸起。花期4~10月,果期6~11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及灌木丛中。分布于西南及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
6~7月采收,鲜用或切碎,晒干备用。
药材性状
嫩枝呈灰绿色,干后扁中空,老叶叶柄长约5厘米,新叶叶柄约5毫米,二至三出复叶互生,卵圆形,大小不一,多皱折破碎,灰绿色。气微臭,味辛。
性味归经
性凉,味辛、苦。归肝经、胃经、肺经。
功效作用
解表,截疟,活血,解毒。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用量9~15克;或研末、泡酒。外用:捣烂敷。主治感冒发热,支气管炎,疟疾,胃肠炎,跌打损伤,痈疽疮肿,烫伤。
药理研究
1.心血管作用 香柑内酯对兔有一过性的降血压作用。另一成分白鲜碱,小剂量对离体蛙心呈兴奋作用,可使心肌张力增加,每分钟输出量增多;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明显的收缩作用。
2.解痉作用 所含另一成分花椒内酯,有一定的解痉作用。
3.其他作用 白鲜碱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香柑内酯也有抗微生物活性。白鲜碱对家兔和豚鼠子宫平滑肌具有强力收缩作用。花椒内酯在体外对人官颈癌传代HeLa细胞培养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茎和叶含香豆素花椒内酯,香柑内酯,异茴芹香豆素,左旋紫花前胡苷元乙酸酯,花椒毒素,瑞香素-8-甲醚,白芷醛,6-(反式-1-丁烯-3-酮基)-7-甲氧基香豆素,西瑞香素,对香豆酸甲酯,3-(1,1-二甲基烯丙基)花椒内酯,白鲜碱;双香豆素;岩椒草双香豆素,长叶九里香醛,去氢吉枝素,伞形花内酯,岩椒草素甲。全草含生物碱,芸香吖啶酮,去甲降真香碱,1-羟基吖啶酮,1-羟基-7-甲氧基吖啶酮,1-羟基-3-甲氧基-N-甲基吖啶酮,1-羟基-N-甲基吖啶酮,还含木脂素爵床脂定B-,萜类化合物。茎叶中含β-月桂烯,α-水芹烯,β-丁香烯,荜澄茄烯,卡达烯,丁香烯氧化物和匙叶桉油烯醇;叶还含臭节草内酯。
使用禁忌
尚不明确。
配伍药方
①治疟疾:岩椒草、柴胡、青蒿、艾叶各9克。水煎,于发作前4小时,或用单味鲜品于发作前2小时捣烂敷大椎穴。(《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急性胃肠炎:松风草15克,厚朴、仙鹤草各9克。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治跌打损伤:松风草60克,浸酒500毫升,每日2次,每次30毫升,饭前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相关中药材推荐

重楼 chóng lóu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昆布 kūn bù
软坚散结、消痰、利水。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半夏 bàn xià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川乌 chuān wū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白屈菜 bái qū cài
破瘀止血、解痉止痛,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海桐皮 hǎi tóng pí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荜茇 bì bá
温中散寒、下气止痛。属温里药。

大风艾 dà fēng ài
温中活血,调经,祛风除湿,杀虫。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三白草 sān bái cǎo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东风橘 dōng fēng jú
祛风解表、化痰止咳、理气止痛。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