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

羚羊角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羚羊角
拼音拼读
líng yáng jiǎo
药材别名
泠角、九尾羊角、角、羱羊角
英文名称
antelope's horn
功效分类
息风止痉药
药用部分
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
动植物形态
身体大小与黄羊相似。头形比较特别,耳廓短小,眼眶突出。鼻端大,鼻中间具槽,鼻孔呈明显的筒状,整个鼻子呈肿胀状鼓起。雄羊具角一对,不分叉。角自基部长出后几竖直向上,至生长到整个角长1/3高度时,二角略向外斜,接着又往上、往里靠近再又微微往外,最后二角尖相向略往内弯。角尖端平滑,而下半段具环棱。角呈半透明状,蜡黄色。整个体色呈现灰黄色,但体侧较灰白,冬季时毛色更淡。
产地分布
性喜干旱,栖息于荒漠及半荒漠的开阔地区。冬季为避风雪,往往迁往比较平缓的山间坡地或平原过冬。仅分布于新疆北部。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将角从基部锯下,晒干。一般以8~10月采收者质好色佳。野生赛加羚羊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捕猎。
药材性状
长圆锥形,略呈弓状弯曲。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显青灰色;嫩枝全体光润如玉,无裂纹,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老枝有细裂纹;除顶端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厘米。基部锯口类圆形,内有坚硬的骨塞,习称“羚羊塞”。除去骨塞后,对光透视,无骨塞部分的中心有一条细孔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断面角质。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性寒,味咸。归肝经、心经。
功效作用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息风止痉药。
临床应用
用量1~3克,宜单煎2小时以上,或磨汁、研粉服,每次0.3~0.6克。用治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湿毒发斑、痈肿疮毒。
药理研究
解热镇痛,镇静、抗惊厥;具有兴奋胃肠及子宫平滑肌作用,降低血压,增加耐缺氧能力。
化学成分
主要含角蛋白、磷酸钙、不溶性无机盐、多种氨基酸,并含五种磷脂类成分。
使用禁忌
脾虚慢惊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中风,心烦,恍惚、腹中痛或时闷绝:羚羊角屑,微炒,捣罗为散,温酒服3克。(《简易普济良方》)
②治癫痫:羚羊角、僵蚕、钩藤、党参各1.5克,天麻、甘草各l克,全蝎0.7克,蜈蚣0.3克。上药混合研末,每服l克,每日2~3次。[《浙江中医杂志》1981,(11):522]
③治偏风,手足不随,四肢顽痹:羚羊角(镑)30克,独活(去芦头)60克,乌头(炮裂,去皮、脐)0.9克,防风(去叉)0.3克。上四味,锉如麻豆大。每服15克,以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腹夜卧各一。(《圣济总录》羚羊角汤)
④治血虚筋脉挛急,或历节擎痛:羚羊角磨汁半盏,以金银花45克,煎汤一碗和服。(《续青囊方》)
⑤治小儿夜啼及多惊热:羚羊角屑0.3克,黄芩0.3克,犀角屑0.3克,甘草0.3克(炙微赤,锉),茯神0.3克,麦门冬15克(去心,焙)。捣,粗罗为散。每服3克,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服之。(《羚羊角散》)
⑥治卒食噎:羚羊角30克。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服3克。亦可以角水磨涂咽喉外。(《圣惠方》)
⑦治恶疮肿:羚羊角生磨,和水涂疮肿上。(《普济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广金钱草 guǎng jīn qián cǎo
清热除湿、利尿通淋。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湿通淋药,主要具有利尿排石、利胆、抗炎的作用;另外,还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抗菌、促智作用。多糖成分对尿路结石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是治疗结石的有效成分之一。

土鳖虫 tǔ biē chóng
破瘀血,续筋骨。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疗伤药。

枫香脂 fēng xiāng zhī
活血止痛、解毒、生肌、凉血。属拔毒生肌药。

灯心草 dēng xīn cǎo
清心火、利小便。属利水渗湿药分类下的利尿通淋药。

九香虫 jiǔ xiāng chóng
行气止痛、温肾壮阳。属理气药。

淡豆豉 dàn dòu chǐ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淡竹叶 dàn zhú yè
清热除烦、利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秦艽 qín jiāo
祛风湿、退虚热、舒筋止疼。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清热药。

红景天 hóng jǐng tiān
益气活血,通脉平喘。属补益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稻芽 dào yá
和中消食、健脾开胃。属消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