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

桑枝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桑枝
拼音拼读
sāng zhī
药材别名
桑条
英文名称
ramulus mori
功效分类
理气药
药用部分
为桑科植物桑树M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
动植物形态
乔木或为灌木,高3~10米或更高,胸径可达50厘米,树皮厚,灰色,具不规则浅纵裂;冬芽红褐色,卵形,芽鳞覆瓦状排列,灰褐色,有细毛;小枝有细毛。叶卵形或广卵形,长5~15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急尖、渐尖或圆钝,基部圆形至浅心形,边缘锯齿粗钝,有时叶为各种分裂,表面鲜绿色,无毛,背面沿脉有疏毛,脉腋有簇毛;叶柄长1.5~5.5厘米,具柔毛;托叶披针形,早落,外面密被细硬毛。花单性,腋生或生于芽鳞腋内,与叶同时生出;雄花序下垂,长2~3.5厘米,密被白色柔毛,雄花。花被片宽椭圆形,淡绿色。花丝在芽时内折,花药2室,球形至肾形,纵裂;雌花序长1~2厘米,被毛,总花梗长5~10毫米被柔毛,雌花无梗,花被片倒卵形,顶端圆钝,外面和边缘被毛,两侧紧抱子房,无花柱,柱头2裂,内面有乳头状突起。聚花果卵状椭圆形,长1~2.5厘米,成熟时红色或暗紫色。花期4~5月,果期5~8月。
产地分布
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
5~6月采收,略晒,趁新鲜切成长30~60厘米的段或斜片,晒干。
药材性状
嫩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的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0.5厘米,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性平,味苦。归肝经。
功效作用
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属理气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15~30克。外用:煎水熏洗。主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水肿脚气,肌体风痒。
药理研究
1.提高免疫功能: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下的患者每日服桑枝煎剂30克,连服1个月,可明显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嫩桑枝疗效较好,桑白皮则无效。
2.抗炎作用:桑枝高低剂量组,均有显著地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郭肿胀的作用,可明显地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桑枝仅在第二小时表现出抑制作用,抑制率为28%。
化学成分
桑枝含鞣质,蔗糖,果糖,水苏糖,葡萄糖,麦芽糖,棉子糖,阿拉伯糖,木糖。茎含黄酮类成分:桑素,桑色烯,环桑素,环桑色烯。木材含桑色素,柘树素,2,4,4',6-四羟基二苯甲酮,2,3',4,4',6-五羟基二苯甲酮;含二氢桑色素,二氢山柰酚,2,4,3',5'-四经基糯,白桑八醇。
使用禁忌
孕妇忌服桑枝,寒饮束肺者也不宜服。
配伍药方
①治风热臂痛:桑枝一小升。细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尽,无时。(《本事方》)
②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取东引花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饮。(《梅师方》)
③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及血不止:桑条锉细,煮汁服之。(《卫生易简方》)
④治内外障及翳膜,赤脉,昏涩:桑枝(二、三月间采嫩者),暴干,净器内烧过,令火自灭,成白灰。上一味,细研。每用三钱匕,入瓷器或银石器中,以沸汤泡,打转候澄,倾清者入别器内,更澄,以新绵滤过,极清者置重汤内,令热。开眼淋洗,逐日一度。(《圣济总录》洗眼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广金钱草 guǎng jīn qián cǎo
清热除湿、利尿通淋。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湿通淋药,主要具有利尿排石、利胆、抗炎的作用;另外,还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抗菌、促智作用。多糖成分对尿路结石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是治疗结石的有效成分之一。

土鳖虫 tǔ biē chóng
破瘀血,续筋骨。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疗伤药。

枫香脂 fēng xiāng zhī
活血止痛、解毒、生肌、凉血。属拔毒生肌药。

灯心草 dēng xīn cǎo
清心火、利小便。属利水渗湿药分类下的利尿通淋药。

九香虫 jiǔ xiāng chóng
行气止痛、温肾壮阳。属理气药。

淡豆豉 dàn dòu chǐ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淡竹叶 dàn zhú yè
清热除烦、利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秦艽 qín jiāo
祛风湿、退虚热、舒筋止疼。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清热药。

红景天 hóng jǐng tiān
益气活血,通脉平喘。属补益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稻芽 dào yá
和中消食、健脾开胃。属消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