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皮

刺猬皮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刺猬皮
拼音拼读
cì wèi pí
药材别名
猬皮、仙人衣
英文名称
hedgehog hide
功效分类
理气药
药用部分
猬科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innaeus的皮。
动植物形态
体形肥短,体长16~27厘米。头宽,吻尖。耳短,不超过周围之棘长。足及爪较长。身体背面被粗而硬的棘刺,头顶部之棘略向两侧分列。棘之颜色可分二种,一种纯白色,或尖端略染棕色;另一类棘之基部白色或土黄色,其上为棕色,再上段复为白色,尖稍呈棕色。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脸部、体侧、腹面及四肢的毛为灰白色或浅灰黄色。四足浅棕色。
产地分布
广泛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草地及灌丛中。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捉,捕后杀死,将皮剥下,除去油脂、残肉,用竹片撑开,悬于通风处阴干。
药材性状
呈多角形板刷状或直条状,有的边缘卷曲成筒状或盘状,长3~4厘米。外表面密生错综交叉的棘刺,刺长1.5~2厘米,坚硬如针,灰白色、黄色或灰褐色不一。在腹部的皮上多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留有筋肉残痕。具特殊腥臭气,味咸。
性味归经
性平,味苦。归胃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
降气、止痛、止血、涩精。属理气药。
临床应用
用量3~10克,煎服,或1.5~3克,研末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用治胃脘疼痛、反胃吐食、疝气腹痛、肠风、痔漏、遗精、遗尿、脱肛、烧烫伤。
药理研究
刺猬皮具有抗溃疡、抗炎、抗肿瘤、镇痛等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本品上层的刺所含的主要成分为角蛋白,下层的真皮层主含骨胶原及弹性蛋白和脂肪。
使用禁忌
孕妇禁用。
配伍药方
1.治肠风下血:白刺猬皮一枚(于铫子内煿针焦,去皮,只用针),木贼半两(炒黄)共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饭前空腹。(《杨氏家藏方》猬皮散)
2.治反胃吐食:猬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普济方》)
3.治五色痢疾:刺猬皮烧灰,酒送服二钱。(《普济方》)
4.治大肠脱肛:刺猬皮一斤(烧过),磁石(煅)、桂心各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普济方》)
5.治鼻血不止:刺猬皮一块,烧为末。取半钱,棉裹塞鼻中。(《普济方》)
6.治睫毛倒刺:刺猬刺、枣针、白芷表黛,等分为末,吸入与病眼同侧的鼻孔中,同时,口含冷水。(《普济方》)
7.治反胃吐食:用猬皮烧灰,酒送服;或煮汁服;或以五味淹猬皮。炙服。(《普济方》)
8.治遗精滑泄:刺猬皮一个,瓦上焙干为末,黄酒调,早服。实在效,真难吃。(《医林改错》)
9.治胃癌、贲门癌、食管癌:刺猬皮(去刺、酒炙)300g,干蝼蛄、地鳖虫、小茴香、茭白子、山羊血、苦丁茶、桂丁子、五灵脂各30g。同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3g,温开水送下,1日3次。(《顾氏医苑》)
相关中药材推荐

假芫茜 jiǎ yuán qiàn
疏风解表、芳香健胃。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单叶蔓荆子 dān yè màn jīng zi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石蒜 shí suàn
消肿、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海蛤壳 hǎi há ké
清肺、化痰、软坚、利水、制酸、敛疮。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金礞石 jīn méng shí
坠痰下气、平肝镇惊。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重镇安神药。

辣蓼 là liǎo
除湿、化滞。属化湿药。

白头翁 bái tóu wēng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月季花 yuè jì huā
活血调经、疏肝解郁。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知母 zhī mǔ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肉苁蓉 ròu cōng róng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属补虚药下补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