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风藤

青风藤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青风藤
拼音拼读
qīng fēng téng
药材别名
寻风藤、追骨风、汉防己、大风藤、吹风散、黑防己、排风藤、青防己
英文名称
caulis sinomenii
功效分类
祛风湿强筋骨药
药用部分
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 et Wils.的藤茎。
动植物形态
木质落叶藤本。枝条灰褐色,无毛,具细沟纹。叶互生,厚纸质或革质,宽卵形,长7~12厘米,宽5~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截形或心形,全缘,基部叶常5~7浅裂,上部叶有时3~5浅裂,上面浓绿色,下面苍白色,近无毛,基出5~7脉;叶柄长6~10厘米。花单性异株,聚伞花序排成圆锥状;雄花序长10~20厘米,花小,雄花萼片6,淡黄色,2轮,花瓣6,淡绿色,雄蕊9~12枚;雌花序长8~12厘米,雌花萼片、花瓣与雄花相似,具退化雄蕊9枚,心皮3,离生。核果扁球形,蓝黑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产地分布
生于山区路旁及山坡林缘、沟边。分布于湖北、陕西、江苏、浙江等地。
采收加工
秋末冬初采割,扎把或切成长段,晒干。
药材性状
长圆柱形,常微弯曲,长20~70厘米或更长,直径0.5~2厘米。表面绿褐色至棕褐色,有的灰褐色,有细纵纹及皮孔。节部稍膨大,有分枝。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灰黄色或淡灰棕色,皮部窄,木部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淡黄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苦。
性味归经
性平,味苦、辛。归肝经、脾经。
功效作用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临床应用
用量6~12克,水煎服或水煎冲黄酒服。外用水煎液擦洗痛处。用治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药理试验证实,有镇痛、镇静和抗炎、抗过敏等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表现在多方面,如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降血压等。
药理研究
镇痛、镇静、镇咳,抗炎,降压,免疫抑制,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保护再灌注损伤,阻断神经节及神经肌肉传递,释放组胺,降低心肌的收缩性,抑制肾上腺素诱发的自律性;对胃肠道有兴奋作用,但也有轻度的胃肠不良反应等作用。
化学成分
主含青藤碱、华青藤碱、尖防己碱、光千金藤碱、N-去甲尖防己碱、双青藤碱等多种生物碱及消旋丁香树脂酚、乙酰齐墩果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
可出现痛痒、皮疹、头昏头痛、皮肤发红、腹痛、畏寒发热、过敏性紫瘢、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副反应,使用时应予注意。
配伍药方
①治风湿痹痛:青风藤、红藤各15克。水煎,加酒适量冲服;或青风藤30~60克,上肢痛加桂枝3克,下肢痛加牛膝6克。全身痛三味同用,水煎,加黄酒适量,晚饭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②治关节疼痛:青藤15克,红藤15克。水煎服,每日1次。酒为引。(《陕西中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广金钱草 guǎng jīn qián cǎo
清热除湿、利尿通淋。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湿通淋药,主要具有利尿排石、利胆、抗炎的作用;另外,还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抗菌、促智作用。多糖成分对尿路结石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是治疗结石的有效成分之一。

土鳖虫 tǔ biē chóng
破瘀血,续筋骨。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疗伤药。

枫香脂 fēng xiāng zhī
活血止痛、解毒、生肌、凉血。属拔毒生肌药。

灯心草 dēng xīn cǎo
清心火、利小便。属利水渗湿药分类下的利尿通淋药。

九香虫 jiǔ xiāng chóng
行气止痛、温肾壮阳。属理气药。

淡豆豉 dàn dòu chǐ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淡竹叶 dàn zhú yè
清热除烦、利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秦艽 qín jiāo
祛风湿、退虚热、舒筋止疼。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清热药。

红景天 hóng jǐng tiān
益气活血,通脉平喘。属补益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稻芽 dào yá
和中消食、健脾开胃。属消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