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

蟾酥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蟾酥
拼音拼读
chán sū
药材别名
蛤蟆酥、蛤蟆浆、蟾蜍眉脂、蟾蜍眉酥、癞蛤蟆浆
英文名称
venenum bufonis
功效分类
开窍药
药用部分
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的干燥分泌物。
动植物形态
体长约10厘米,粗壮,头宽大于长,吻圆,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前肢长而粗壮,后肢短,左右跟部不相遇。皮肤极粗糙,头顶部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体背布满大小不等的瘰疣。腹面庞大肤色随季节变化,且雌雄不同,前者色淡,后者黑绿色(生殖季节)。腹面有棕色细花纹。无声囊。
产地分布
穴居于泥土中或栖息于石下及草丛中,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捕得后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白色浆液,将其置圆模型或玻璃板上晒干,即得蟾酥。
药材性状
本品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紫黑色或黄褐色,表面多光滑,断面角质状,有胶质光泽,气微腥,味麻辣,粉末易使人作嚏。新断面遇水易泛出白色乳浊液。其中,呈薄片状者为“片酥”,呈圆饼状者为“饼酥”,呈橡棋子状者为“棋子酥”。
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心经。
功效作用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属开窍药。
临床应用
用量0.015~0.03克,多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搀膏药内贴患处。用治痈疽疔毒、咽喉肿痛、中暑神昏、腹痛吐泻。
药理研究
蟾酥有强心,增加冠脉血流量及心肌供氧,收缩内脏血管,升高动脉压,保护缺血性心肌,影响心肌电生理,抗休克,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输精管的收缩;提高免疫功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可引起强直性惊厥;具有中枢性呼吸兴奋及镇咳作用;有抗肿瘤、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及局部浸润麻麻作用,还有兴奋胃肠平滑肌及子宫平滑肌等作用。
化学成分
蟾酥含强心甾体化合物、洋地黄毒苷元、沙门苷元等;还含有吲哚类生物碱、甾醇类、肾上腺素及多种氨基酸。
使用禁忌
有毒,孕妇慎用。外用时注意不可入目。
配伍药方
①治疗肿:蟾酥一枚,为末,以白面和黄丹,丸如麦颗状。针破患处,以一粒纳之。(《济生方》蟾酥丹)
②治肉刺(鸡眼):用针拨破:蟾酥1.5克(汤化),调铅粉3克,涂之裹之。(《外科大成》)
③治喉痹、乳蛾等证:蟾酥和草乌尖末、猪牙皂角末等分,丸豆大。每研一丸点患处。(《纲目》引《活人心统》)
④治风蛀诸牙痛:蟾酥少许,巴豆(去油,研如泥)、杏仁(烧焦)。上共研如泥,以绵裹如粟米大。若蛀牙塞入蛀处,风牙塞牙缝中,吐涎尽。(《景岳全书》蟾酥膏)
⑤治破伤风:干蝎(酒炒)、天麻各15克,蟾酥6克(汤浸化如稀糊)。将二味捣罗为末,用蟾酥糊丸如绿豆大。每一丸至三丸,豆淋酒下,甚者加至三丸至五丸。(《普济方》干蝎丸)
相关中药材推荐

野马追 yě mǎ zhuī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猪苓 zhū líng
利尿渗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土党参 tǔ dǎng shēn
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葱白 cōng bái
发表,通阳,解毒,杀虫。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千年健 qiān nián jiàn
祛风湿、健筋骨。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党参 dǎng shēn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凌霄花 líng xiāo huā
行气祛瘀、凉血祛风。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乳香 rǔ xiāng
调气活血、定痛、消肿、生肌。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淫羊藿 yín yáng huò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