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胆

熊胆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熊胆
拼音拼读
xióng dǎn
药材别名
狗熊胆、黑瞎子胆、黑熊胆
英文名称
bear gall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分
熊科动物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G. Cuvier或棕熊Ursusarctos Linnaeus的胆囊。
动植物形态
黑熊:体长1.5~2米。头部宽,吻部较短,鼻端裸出,耳大而圆,被长毛,颈部两侧毛较长。四肢粗壮,5趾均有爪。前足腕部肉垫和掌部肉垫相接。全身被毛,毛基灰黑色,毛尖乌黑色,绒毛灰黑色。面部毛近于黄色,下颏白色。胸部有一明显的新月形白斑。棕熊:体形大,长约2米,肩高1米。全身为棕黑色,头部色较浅,稍带褐色,腹面毛色比背部浅暗,四肢黑色。
产地分布
棕熊和黑熊皆有冬眠习性,栖于森林,多独居,喜白天活动,可直立行走。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南至华南。
采收加工
割取胆囊,将口扎紧,剥去附着的脂肪后悬挂通风处阴干。
药材性状
扁长圆形,上部狭细,下部膨大呈囊状。表面灰褐色、黑褐色或棕黄色,微有皱褶,囊皮较薄。囊内含干燥胆汁,习称“胆仁”,呈不规则块状、颗粒状或硬膏状,色泽深浅不一,有金黄色、黑色或黑绿色、黄绿色。气微清香或微腥,入口即化,味极苦而微回甜。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肝经、胆经、心经。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
用量0.15~0.3克,研末冲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点眼。用治肝热炽盛、惊风、癫痫、目赤肿痛、翳障、疮痈、痔疮、咽喉肿痛。
药理研究
熊胆仁具解痉作用,熊去氧胆酸能促进体内疲劳物质的分解与排泄,并能增加维生素Bi、维生素B2的吸收。熊去氧胆酸钠对士的宁引起的小鼠中毒有解毒作用,与鹅去氧胆酸钠及胆酸钠合用其作用能增强。尚有健胃、镇痛及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
化学成分
熊胆含胆汁酸20%~80%,主要为熊去氧胆酸,并有鹅去氧胆酸、胆酸、去氧胆酸等。这些胆酸常与牛磺酸或甘氨酸结合,形成钠盐或钙盐。此外,含有胆甾醇、胆色素及氨基酸等。
使用禁忌
虚证禁服。恶防己、地黄。
配伍药方
①治跌打昏迷:熊胆汁1.5~3克。冲酒服。(《广西药用动物》)
②治蛔心痛:熊胆如大豆。和水服。(《外台》)
③治小儿疳疮:熊胆0.15克。汤化调涂于鼻中。(《圣惠方》)
④治神经性胃痛:熊胆研末,每日服3次,每次0.9克,开水送服。(《广西药用动物》)
⑤治痔疮:熊胆汁、片脑(研细)各等分。用水调匀,用棉签蘸取涂痔上。(《广西药用动物》)
⑥治风虫牙痛:熊胆9克,片脑1.2克。上为末,用猪胆汁调搽患处。(《摄生众妙方》)
⑦治胆道炎、胆石症、黄疸:熊胆0.5克,郁金10克,茵陈蒿15克。水煎,日服2次。(《中国动物药》)
⑧治目赤障翳:熊胆0.3克,黄连3克,冰片0.9克。加冷水12克调匀,贮在瓶内备用。常点患处。孕妇慎用。(《广西药用动物》)
相关中药材推荐

野马追 yě mǎ zhuī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猪苓 zhū líng
利尿渗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土党参 tǔ dǎng shēn
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葱白 cōng bái
发表,通阳,解毒,杀虫。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千年健 qiān nián jiàn
祛风湿、健筋骨。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党参 dǎng shēn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凌霄花 líng xiāo huā
行气祛瘀、凉血祛风。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乳香 rǔ xiāng
调气活血、定痛、消肿、生肌。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淫羊藿 yín yáng huò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