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药

鹿药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鹿药
拼音拼读
lù yào
药材别名
九层楼、盘龙七、偏头七、山糜子
英文名称
Smilacina Desf.
功效分类
补阳药
药用部分
百合科植物鹿药Smilacina japonicaA. Gray的干燥根及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茎横走,多为圆柱状,直径6~10厘米。有时具膨大结节。茎中部以上具粗伏毛。叶互生,4~9枚,叶柄长3~15毫米,叶片纸质,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6~13厘米,宽3~7厘米,先端近短渐尖,基部圆形,两面疏被粗毛或近无毛。圆锥花序长3~6厘米,具粗短毛,花单生。花梗长2~6毫米,花被片6,分离或仅基部稍合生,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毫米,白色,雄蕊6,花丝基部贴生于花被片上,花药小;子房3室,花柱与子房近等长,柱头几不裂。浆果近球形,直径5~6毫米。熟时红色,具1~2颗种子。花期5~6月,果期8~9月。
产地分布
生于林下荫湿处或岩缝中。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贵州。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干燥根茎略呈结节状,稍扁,长6~15厘米,直径0.5~1厘米。表面棕色至棕褐色,具皱纹,先端有一至数个茎基或芽基,周围密生多数须根。质较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甜、微辛。以根茎粗壮、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温,味甘、苦。归肾经、肝经。
功效作用
补肾壮阳,活血祛瘀,祛风止痛。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阳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6~15克;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加热熨。主治肾虚阳痿,月经不调,偏、正头痛,风湿痹痛,痈肿疮毒,跌打损伤。
药理研究
鹿药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药理研究表明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这些成分能够对人体产生多种影响,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方面。通过深入研究鹿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验证其在传统医学中的疗效,同时也为鹿药在现代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然而,仍需进行更多严谨的临床试验和安全性评估,以确保鹿药的安全有效使用。
化学成分
本品含异鼠李素-3-O-半乳糖苷等。
使用禁忌
尚不明确。
配伍药方
①治阳痿,劳伤:鹿药15~30克。泡酒服。(《华山药物志》)
②治月经不调:鹿药12~15克。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③治头痛,偏头痛:鹿药、当归、川芎、升麻、连翘各6克。水煎食后服。(《华山药物志》)
④治乳痈:鲜鹿药、青菜叶各30克。共捣细,用布包好,放在开水里烫热后,取出熨乳部。(《贵州民间药物》)
⑤治跌打损伤,无名肿毒:鹿药,捣烂敷患处。(《陕甘宁中草药选》)
相关中药材推荐

假芫茜 jiǎ yuán qiàn
疏风解表、芳香健胃。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单叶蔓荆子 dān yè màn jīng zi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石蒜 shí suàn
消肿、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海蛤壳 hǎi há ké
清肺、化痰、软坚、利水、制酸、敛疮。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金礞石 jīn méng shí
坠痰下气、平肝镇惊。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重镇安神药。

辣蓼 là liǎo
除湿、化滞。属化湿药。

白头翁 bái tóu wēng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月季花 yuè jì huā
活血调经、疏肝解郁。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知母 zhī mǔ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肉苁蓉 ròu cōng róng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属补虚药下补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