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子

莱菔子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莱菔子
拼音拼读
lái fú zi
药材别名
莱菔、萝卜子、芦菔子
英文名称
radish seed
功效分类
消食药
药用部分
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成熟种子。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肉质。茎粗壮,高可达1米,分枝,具纵棱,基生叶丛生,大头状羽裂,疏生白色糙毛,顶端裂片最大,侧裂片4~6对,沿叶轴对生或互生,向下裂片渐小;茎生叶亦为大头状羽裂,较基生叶小;茎上部叶有柄或近无柄,长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或缺刻,极少全缘。总状花序顶生,常组成圆锥状,花淡紫红色或白色,萼片4,线状长椭圆形;花瓣4,宽倒卵形,具爪,有显著脉纹;雄蕊6枚,4长2短。长角果圆柱形,肉质,种子间常缢缩,有种子1~6粒,成熟时果瓣肥厚而呈海绵状,顶端具细长尖喙。种子近圆形,稍扁,红褐色或灰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产地分布
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采收加工
6~7月种子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搓出种子,晒干,簸净果皮及杂质,收集种子。
药材性状
类圆形或椭圆形,略扁,长2~4毫米,宽2~3毫米。种皮薄,表面红棕色、黄棕色或深灰棕色,放大镜下观察有细密网纹。因子叶纵折,致使种子一侧现数条纵沟,一端有黑色肿脐。子叶2片,乳黄色,肥厚,纵折。气微,味略辛。以粒大、饱满、坚实、表面红棕色、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平,味辛、甘。归脾经、胃经、肺经。
功效作用
下气、祛痰、消食化积。属消食药。
临床应用
用量4.5~9克,煎汤内服;或入丸、敦,宜炒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用于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等症。
药理研究
促进回肠节律性收缩和抑制胃排空。莱菔子水醇提取液,对麻醉动物静脉注射均有缓和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与利血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水煎剂增强胃肠运动。莱菔子素1毫克/毫升浓度抑制葡萄球菌、大肠杆菌,1:3水浸剂对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6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莱菔子体外对细菌外毒素(破伤风、白喉等)有解毒功效。
化学成分
含微量挥发油和45%脂肪油(为干性油,碘价100.8),尚含芥子碱、菜子固醇、22-去氢菜油訇醇、莱菔素等成分。挥发油中含有α-己烯醛、β -己烯醛和β-己烯醇、γ-己烯醇等;脂肪油中含多量芥酸、芥子酸、亚油酸、亚麻酸。
使用禁忌
中气虚弱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一切食积: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陈皮、连翘、莱菔子各30克。上为末,炊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丹溪心法》保和丸)
②治习惯性便秘:莱菔子、当归各20克,加6倍量水,煎熬2小时,共煮两次,取滤汁加蜂蜜200克,煮沸,每日服200毫升。(《湖南中医杂志》1987,(1):11)
③治痰嗽:杏仁(去皮、尖)、莱菔子各15克。为末。粥丸服。(《丹溪心法》)
④治小儿腹胀:莱菔子(炒)、紫苏梗、干葛、陈皮各等分,入甘草少许,煎服。食少加白术。(《万氏家抄方》)
⑤治痢疾有积,后重不通:莱菔子15克,白芍药9克,大黄3克,木香1.5克。水煎服。(《方脉正宗》)
相关中药材推荐

重楼 chóng lóu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昆布 kūn bù
软坚散结、消痰、利水。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半夏 bàn xià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川乌 chuān wū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白屈菜 bái qū cài
破瘀止血、解痉止痛,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海桐皮 hǎi tóng pí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荜茇 bì bá
温中散寒、下气止痛。属温里药。

大风艾 dà fēng ài
温中活血,调经,祛风除湿,杀虫。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三白草 sān bái cǎo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东风橘 dōng fēng jú
祛风解表、化痰止咳、理气止痛。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