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榆皮

榔榆皮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榔榆皮
拼音拼读
láng yú pí
药材别名
小叶榆、细叶榆、秋榆
英文名称
chinese elm bark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分
榆科植物榔榆Ulmus parvifolia Jacq.的树皮或根皮。
动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树皮灰褐色,光滑或鳞片状剥落,小枝红褐色,有柔毛。叶互生,革质,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长2~5厘米,宽1~2厘米,先端尖,基部圆,两侧不对称,边缘有单锯齿,上面稍粗糙,下面幼时被毛;叶柄短。花簇生于叶腋,有短梗;花被4裂,黄色;雄蕊4;雌蕊1,柱头2裂,向外反卷。翅果扁平,卵圆状椭圆形,长1厘米,顶端凹陷。花期7~9月,果期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平原、丘陵地或路边、溪边;有栽培。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藏。
采收加工
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树皮呈板块状或卷筒状。表面光滑或鳞片状剥落,浅灰色至灰褐色,剥落的鳞片边缘常有棕红色点状的突起。质坚硬,较韧,不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气微,昧微苦。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肝经、肾经。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
用量30~6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捣敷。主治乳痈红肿:将鲜根皮(去栓皮)60~90克,水煎液内服,药渣加白糖捣敷患处。恶疮疖肿:捣烂,用鸡蛋清调敷患处。民间将榔榆茎、叶用于治恶疮疖肿及腰酸背痛等症。
药理研究
榔榆皮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药理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抗菌作用:榔榆皮中含有种化学成分,如苯酚类、黄酮类、鞣酸等,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抗炎作用:榔榆皮中的黄酮类和鞣酸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相关疾病的症状。
抗氧化作用:榔榆皮中的黄酮类和多酚类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收敛作用:榔榆皮中的鞣酸具有收敛作用,可以收缩组织,减少渗出和出血。
抑制肿瘤作用:榔榆皮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的作用,有一定的抗肿瘤潜力。
化学成分
树皮含果胶8%及油脂7.75%.并含淀粉、粘液质、鞣质、豆甾醇、植物甾醇,尚含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榔榆心材的丙酮提取液,提取获得7一羟基卡达烯醛、3-甲氧基-7-羟基卡达烯醛、谷甾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
尚不明确。
配伍药方
①治乳痈:郎榆根白皮二至三两。水煎服,渣加白糖捣敷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风毒流注:榔榆干根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野马追 yě mǎ zhuī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猪苓 zhū líng
利尿渗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土党参 tǔ dǎng shēn
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葱白 cōng bái
发表,通阳,解毒,杀虫。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千年健 qiān nián jiàn
祛风湿、健筋骨。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党参 dǎng shēn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凌霄花 líng xiāo huā
行气祛瘀、凉血祛风。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乳香 rǔ xiāng
调气活血、定痛、消肿、生肌。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淫羊藿 yín yáng huò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