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目

椒目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椒目
拼音拼读
jiāo mù
药材别名
川椒目、椒子
英文名称
capsicales
功效分类
利水消肿药
药用部分
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或青椒Z.schinifoliumSieb. et Zucc.的种子。
动植物形态
高3~7米的落叶小乔木。茎干上的刺常早落,枝有短刺,小枝上的刺基部宽而扁且劲直的长三角形。叶有小叶5~13片,叶轴常有甚狭窄的叶翼,小叶对生,无柄,卵形,稀披针形,长2~7厘米,宽1~3.5厘米,叶缘有细裂齿,齿缝有油点。其余无或散生肉眼可见的油点。花序顶生或生于侧枝之顶,花序轴及花梗密被短柔毛或无毛,花被片6~8片,黄绿色,形状及大小大致相同,雄花的雄蕊5枚或多至8枚,雌花很少有发育雄蕊,有心皮3或2个,间有4个,花柱斜向背弯。果紫红色,单个分果瓣径4~5毫米,散生微凸起的油点,顶端有甚短的芒尖或无;种子长3.5~4.5毫米。花期4~5月,果期8~9月或10月。
产地分布
花椒目:主产于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山西,以四川、河南产者品质最优。青椒目:产于东北、江苏、广东。
采收加工
9~10月果实成熟时采摘,晾干,待果实开裂,果皮与种子分开时,取出种子。
药材性状
种子椭圆形、类圆形或半球形,直径3~4毫米,外表面黑色,具光泽,密布细小疣点。表皮脱落后露出黑色多边形网状纹理。种脐椭圆形,种脊明显。种皮质硬脆,剥除后可见淡黄色胚乳或子叶,胚乳发达;子叶肥厚,位于胚乳中央,有的种子内面大部中空,仅残留黄白色胚乳。气芳香浓烈,味辛辣凉口。
性味归经
性温,味苦、辛。归脾经、肺经、膀胱经。
功效作用
利水消肿,祛痰平喘。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用量2~5克;研末,用量1.5克;或制成丸、片、胶囊剂。外用:研末,醋调敷。主治水肿胀满,哮喘。
药理研究
止咳、平喘作用:椒目醇提物灌胃对氨水引咳的小鼠、枸橼酸致咳的豚鼠均有镇咳作用。而椒目水提物却未见止咳作用。椒目醇提物、水提物灌胃对组胺所致豚鼠哮喘有平喘作用。醇提物灌胃还抑制卵蛋白液致豚鼠急性过敏性支气管痉挛。
化学成分
含脂肪酸,主要成分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混合含量高达57.549%~87.907%;还含挥发油、微量元素、氨基酸、维生素等。另除了27.1%的油脂外,还含有30.23%的粗纤维及10%左右的水分、灰分及挥发性物质。
使用禁忌
阴虚火旺者忌服。亦不宜久服。
配伍药方
①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
②治喘:椒目研极细末,一二钱,生姜汤调下止之。气虚不用。(《丹溪心法》)
③治暴宿食留饮:椒目二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捣,以枣膏丸如麻子。服二丸,下,痛止。(《肘后方》)
④治痔瘘、脱肛:川椒目二钱。研末,空心,水送下。(《卫生易简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野马追 yě mǎ zhuī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猪苓 zhū líng
利尿渗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土党参 tǔ dǎng shēn
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葱白 cōng bái
发表,通阳,解毒,杀虫。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千年健 qiān nián jiàn
祛风湿、健筋骨。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党参 dǎng shēn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凌霄花 líng xiāo huā
行气祛瘀、凉血祛风。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乳香 rǔ xiāng
调气活血、定痛、消肿、生肌。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淫羊藿 yín yáng huò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