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毒

狼毒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狼毒
拼音拼读
láng dú
药材别名
白狼毒、黄皮狼毒、猫眼睛
英文名称
radix euphorbiae lantu
功效分类
杀虫止痒药
药用部分
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或月腺大戟Euphorbia ebracteolata Hayata的干燥根。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植物体具白色乳汁。根肉质,长圆锥形,外皮红褐色或褐色。茎直立,单一,疏生白色柔毛,尤以节间较多。叶互生;近无柄;茎中部以上的叶3~5枚轮生;叶片长圆形。总花序多歧聚伞花序,顶生,通常具5伞梗,每伞梗又生出3小梗或再3、4小伞梗;杯状总苞外面有柔毛,内面近无毛,边缘有睫毛,腺体4个,肾形。总苞内有多数雄花,每花仅有l雄蕊;雌花1朵生于总苞中央,仅具l雌蕊,常伸出总苞而下垂,子房3室,花柱3,柱头2裂。蒴果密生短柔毛或无毛。花期5~6月,果期6~7月。
产地分布
生于草甸、向阳丘陵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等地。
采收加工
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药材性状
根为类圆形或长圆形块片,直径1.5~8厘米,厚0.3~4厘米。外皮棕黄色,切面纹理或环纹显黑褐色。水浸后有黏性,撕开可见黏丝。气微,味微辛。
性味归经
性平,味辛。归肝经、脾经。
功效作用
散结,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临床应用
外用:适量,研粉或制成软膏,搽、敷。内服:煎汤,炮制后用1~2.4克,或入丸、散。外用于淋巴结结核、皮癣,灭蛆。
药理研究
具有抗肿瘤、杀蛆、灭孑孓等作用。
化学成分
主要含羽扇豆醇、狼毒大戟素A、狼毒大戟素B等成分。
使用禁忌
本品有毒,宜慎服,孕妇禁服。不宜与密陀僧同用。
配伍药方
①治干湿疥疮:鲜狼毒捣烂,加生猪油和匀,布包搽患处。(《安徽中草药》)
②治顽癣:狼毒研细末,棉子油或醋调搽患处。(《安徽中草药》)
③治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将狼毒熬膏,每日隔日外搽1次。(《全国中草药汇编》)
相关中药材推荐

臭梧桐 chòu wú tóng
祛风除湿,平肝降压,解毒杀虫。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肿节风 zhǒng jié fēng
清热凉血,活血消斑,祛风通络。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西河柳 xī hé liǔ
散风、解表、透疹。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三白草 sān bái cǎo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预知子 yù zhī zi
疏肝理气、活血止痛、除烦利尿。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杜仲 dù zhòng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麦芽 mài yá
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属消食药。

乌梅 wū méi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属收涩药分类下的敛肺涩肠药。

沙棘 shā jí
祛痰止咳、消食化滞、活血散瘀。属消食药。

蜈蚣 wú gōng
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息风止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