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跖草

鸭跖草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鸭跖草
拼音拼读
yā zhí cǎo
药材别名
竹鸡草、地地藕、鸭食草、竹叶菜、鸭脚草、鹅儿菜
英文名称
dayflower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分
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的地上部分。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圆柱形,肉质,长30~60厘米,下部茎匍匐状,节常生根,节间较长,表面呈绿色或暗紫色,具纵皱纹。叶互生,带肉质,卵状披针形,先端短尖,全缘,基部狭圆成膜质鞘。总状花序,花深蓝色,着生于二叉状花序柄上的苞片内,苞片心状卵形,端渐尖,全缘,基部浑圆,绿色,花被6,2列,绿白色,小形,萼片状,内列3片中的前1片白色,卵状披针形,基部有爪,后2片深蓝色,成花瓣状,卵圆形,基部亦具爪,雄蕊6,后3枚退化,雌蕊1。蒴果椭圆形。
产地分布
生于田野间。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采收加工
春、秋季采收,晒干,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
药材性状
长可达60厘米,黄绿色或黄白色,较光滑,茎有纵棱,直径约0.2厘米,多有分枝或须根,节稍膨大,节间长3~9厘米,质柔软,断面中心有髓。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9厘米,宽1~2.5厘米,先端尖,全缘,基部下延成叶鞘,抱茎,叶脉平行。花多脱落,总苞佛焰苞状,心形,两边不相连,花瓣皱缩,蓝色;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
性寒,味甘、淡。归肺经、胃经、膀胱经。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
用量15~30克,鲜品60~90克,内服煎汤,或捣汁,治疗感冒、高热不退、咽喉肿痛、水肿尿少、热淋涩痛、痈肿疔毒。外用:捣敷或捣汁点喉。 治疗麦粒肿:取洗净的鲜鸭跖草茎1枝,用手挟持呈45°角置于酒精灯上燃烧上段,即可见下段有水珠泡沫液体沸出,随即将沸出的液体滴于睑及睑缘(麦粒肿之局部肿胀处及周围),睑皮表面也可趁热涂之。滴药前选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涂药后患者有舒适感,无需冲洗或作任何其他处理。
药理研究
有抗菌、抗内毒素及镇痛作用。同属植物Commelina pallida茎叶的水浸剂或煎剂能兴奋子宫、收缩血管,并能缩短凝血时间。
化学成分
花瓣含鸭跖草黄酮苷,是一种黄色的色素。另含左旋-黑麦草内酯、无羁萜、β-谷固醇、鸭跖兰素、鸭跖黄酮苷、哈尔满等成分。
使用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流行性感冒:鸭跖草30克,紫苏、马兰根、竹叶、麦冬各9克,豆豉15克。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外感发热,咽喉肿痛:鸭跖草30克,柴胡、黄芩各12克,银花藤、千里光各25克,甘草6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③治高热惊厥:鸭跖草15克,钩藤6克。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④治喉痹肿痛:鸭跖草60克。洗净捣汁,频濒含服。(《江西草药》)
⑤治赤白痢疾:鸭跖草15克,竹叶9克。水煎服。(《吉林中草药》)
⑥治小便不通:鸭跖草30克,车前草30克。捣汁入蜜少许,空心服之。(《濒湖集简方》)
⑦治高血压:鸭跖草30克,蚕豆花9克。水煎当茶饮。(《江西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野马追 yě mǎ zhuī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猪苓 zhū líng
利尿渗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土党参 tǔ dǎng shēn
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葱白 cōng bái
发表,通阳,解毒,杀虫。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千年健 qiān nián jiàn
祛风湿、健筋骨。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党参 dǎng shēn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凌霄花 líng xiāo huā
行气祛瘀、凉血祛风。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乳香 rǔ xiāng
调气活血、定痛、消肿、生肌。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淫羊藿 yín yáng huò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