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黄连

胡黄连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胡黄连
拼音拼读
hú huáng lián
药材别名
胡连、割孤露泽
英文名称
rhizoma picrorhizae
功效分类
清虚热药
药用部分
玄参科植物胡黄连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干燥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12厘米。根茎粗达1厘米,根自节上生出。叶柄短,叶匙形或卵形,长3~6厘米,干燥后变黑色,基部下延,边缘有锯齿或重锯齿。花葶有棕色腺毛,穗状花序长1~2厘米,花梗长2~3毫米,花萼长4~6毫米,果时达1厘米,萼裂片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花冠暗紫色,长8~10毫米,外表面被毛,花冠下唇片约为上唇片的1/2,3裂,侧裂片顶端2或3小齿,上唇片钩状,顶端下凹。花丝无毛,前对花丝长约7毫米,后对花丝长约4毫米。子房长1~1.2毫米。花柱长为子房的5~6倍。蒴果狭卵圆形,长8~10毫米。花期7~8月,果期8~9月。
产地分布
生于海拔3600~4400米的高寒地区的岩石上及石堆或草地。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
药材性状
呈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2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较密的环状节,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鳞片状的叶柄残基。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个类白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环。气微,味极苦。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肝经、胃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虚热药。
临床应用
用量3~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浸汁点眼。用治骨蒸潮热,小儿疳热,湿热泻痢,黄疸尿赤,痔疮肿痛。
药理研究
具有保肝利胆、抗真菌作用;抗糖尿病活性;降血脂;抑制盐酸-乙醇诱导的大鼠胃溃疡;抗肿瘤;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化学成分
胡黄连根茎中含有环烯醚萜糖甙,另含胡黄连苷Ⅰ、胡黄连苷Ⅱ、桃叶珊瑚苷、岩白菜素、11- 0-(4’-甲氧基没食子酰基)-岩白菜素、云杉苷等。
使用禁忌
脾胃虚弱者慎服。
配伍药方
①治骨蒸劳气烦热,四肢无力,夜卧虚汗,唇口干焦,面无血色,日渐赢瘦:胡黄连60克,柴胡(去苗)60克,鳖甲(生用)60克。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用生姜酒调3克。每日早晨、日午、临卧各一服。(《圣惠方》三圣散)
②治痈肿疮肿,已溃未溃者皆可用之:胡黄连、穿山甲(烧存性)等分为末。以茶或鸡子清调涂。(《易简方》)
③治旋耳疮:胡黄连研细末,麻油调搽。(《外科证治全书》)
④治口糜:胡黄连1.5克,细辛、胡黄连各9克,藿香3克。上四味为末,每用1.5克,干掺口内,漱千漱吐之。(《卫生宝鉴》胡黄连散)
⑤治血痢:胡黄连、乌梅肉、灶下土,上等分为末,腊茶清调下,空心温服。(《普济方》黄连丸)
相关中药材推荐

野马追 yě mǎ zhuī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猪苓 zhū líng
利尿渗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土党参 tǔ dǎng shēn
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葱白 cōng bái
发表,通阳,解毒,杀虫。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千年健 qiān nián jiàn
祛风湿、健筋骨。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党参 dǎng shēn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凌霄花 líng xiāo huā
行气祛瘀、凉血祛风。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乳香 rǔ xiāng
调气活血、定痛、消肿、生肌。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淫羊藿 yín yáng huò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