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果

罗汉果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罗汉果
拼音拼读
luó hàn guǒ
药材别名
拉汗果、假苦瓜、光果木鳖、金不换
英文名称
Momordica grosvenori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分
葫芦科植物罗汉果Momordica grosvenori Swingle.的成熟果实。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攀援草质藤本。长达5米。茎暗紫色,具纵棱,被白色或黄色柔毛及红色腺点;卷须2裂,几达中部。叶互生,叶片心状卵形,膜质,叶柄稍扭曲,被短柔毛。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为腋生总状花序,被白色柔毛及红色腺毛,花萼漏斗状,5裂,被灰黄色柔毛,裂片先端呈线状长尾,花冠橙黄色,5全裂,先端渐尖,外被黑柔毛,雄蕊3枚,被白色腺毛,花药分离。雌花单生或3~5朵簇生于叶腋或呈短总状花序,子房下位,长卵形,被柔毛,花柱3,柱头2叉,具3个黄色或黑色退化雄蕊。果实圆球形或长圆球形或倒卵形,灰棕色,被柔毛,具10条纵线。种子扁长圆形,淡黄色,边缘具不规则齿状缺刻,中央稍凹入,边缘有放射状沟槽。花期6~8月,果期8~10月。
产地分布
生于海拔300~500米的山区。分布于广西、江西、广东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由嫩绿色变深绿色时采收,晾数天后,低温干燥。
药材性状
罗汉果呈卵形、椭圆形或球形,长4.5~8.5厘米,直径3.5~6厘米。表面褐色、黄褐色或绿褐色,有深色斑块及黄色柔毛,有的有6~11条纵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痕。体轻,质脆,果皮薄,易破。果瓤(中、内果皮)海绵状,浅棕色。种子扁圆形,多数,长约1.5厘米,宽约1.2厘米;浅红色至棕红色,两面中间微凹陷,四周有放射状沟纹,边缘有槽。气微,味甜。
性味归经
性凉,味甘。归肺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
清热润肺、滑肠通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
用量9~15克,内服煎汤。用治伤风感冒咳嗽、咽痛失音、暑热口渴、肠燥便秘。
药理研究
罗汉果可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大剂量的罗汉果可能提高脾特异性玫瑰花环形成细胞的比率。
化学成分
含罗汉果苷Ⅳ、罗汉果苷V、罗汉果苷Ⅶ,该苷甜度为蔗糖的300倍,苷元是葫芦素类化合物。尚含十多种氨基酸、黄酮、罗汉果苷元-3,24-二-氧-β-葡萄糖苷、D-甘露醇、罗汉果二醇苯甲酸酯、山柰酚和大量果糖。种仁含有油,其脂肪酸有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及亚油酸等。
使用禁忌
肺寒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配伍药方
①治喉痛失音:罗汉果1个,切片,水煎,待冷后,频频饮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②治肺燥咳嗽痰多,咽干口燥:罗汉果半个,陈皮6克,瘦猪肉100克。先将陈皮浸,刮去白,然后与罗汉果、瘦肉共煮汤,熟后去罗汉果、陈皮,饮汤食肉。(《新中医》1982,(11):45)
③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便秘:罗汉果15~30克,开水泡,当茶饮。(《全国中草药汇编》)
相关中药材推荐

野马追 yě mǎ zhuī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猪苓 zhū líng
利尿渗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土党参 tǔ dǎng shēn
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葱白 cōng bái
发表,通阳,解毒,杀虫。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千年健 qiān nián jiàn
祛风湿、健筋骨。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党参 dǎng shēn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凌霄花 líng xiāo huā
行气祛瘀、凉血祛风。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乳香 rǔ xiāng
调气活血、定痛、消肿、生肌。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淫羊藿 yín yáng huò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