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牛膝

川牛膝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川牛膝
拼音拼读
chuān niú xī
药材别名
甜牛膝、拐牛膝、天全牛膝、家牛膝
英文名称
medicinal cyathula root
功效分类
活血调经药
药用部分
苋科植物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tis Kuan.的根。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主根圆柱形。茎直立,中部以上近四棱形,多分枝,疏被糙毛。叶对生,叶柄密生长糙毛;叶片椭圆形至窄椭圆形,先端渐尖至尾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密生倒伏糙毛,下面毛较密。花绿白色,由多数复聚伞花序密集成花球团,花球团数个于枝端排列成穗状;苞片卵形,干膜质,顶端刺状或钩状;聚伞花序能育花居中,不育花居两侧,不育花的花被片变成钩状芒刺,能育花的花被片5,2长3短,较长的2枚先端常呈钩状;雄蕊5枚,与花被片对生,花丝基部密被长柔毛;退化雄蕊5枚,长方形,先端齿状浅裂,基部与雄蕊花丝合生;子房圆筒形或倒卵形;花柱细,柱头头状。胞果长椭圆状倒卵形,暗灰色。种子卵形,赤褐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产地分布
生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区,栽培或野生。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
秋、冬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炕或晒至半干,堆放回润,再炕干或晒干。
药材性状
近圆柱形,微扭曲,向下略细或有少数分枝,长30~60厘米,直径0.5~3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具纵皱纹、支根痕和多数横向突起的皮孔。质韧,不易折断,断面浅黄色或棕黄色,维管束点状,排列成数轮同心环。气微,味甜。
性味归经
性平,味甘、微苦。归肝经、肾经。
功效作用
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临床应用
用量5~10克,煎汤服,酒浸或入丸、散。用治风湿性腰膝疼痛、脚痿筋挛、血淋、尿淋、尿血、妇女经闭、瘕瘕。
药理研究
动物试验表明,水煎剂及流浸膏能使实验动物子宫强烈收缩,并有抗生育作用及一定活血作用。蜕皮甾酮灌胃可促进大鼠胆汁分泌,使胆酸及胆红素含量增加,胆固醇含量降低;并能抑制WR-1339所致大鼠高胆固醇血症及高甘油三酯症,对兔实验性动脉硬化也有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
含含杯苋甾酮、阿魏酸、生物碱、牛膝多糖、β-蜕皮甾酮等甾体类化合物。
使用禁忌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配伍药方
①治痛经和瘀滞经闭:川牛膝10克,当归12克,红花6克,香附10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1979年)
②治大骨节病:川牛膝、制草乌、制川乌各250克,红花500克。混合制成散剂,每服1克,每日3次,40天为1疗程。(《全国中草药汇编》)
③治小儿麻痹后遗症:川牛膝9克,土鳖虫7个,马钱子(油炸黄)1克。共研细末,分为7包。每晚临睡前服1包,黄酒送下。(《全国中草药汇编》)
④治小便淋痛,或尿血,或沙石胀痛:川牛膝30克,水二盏,煎一盏,温服。(《纲目》引《直指方》)
⑤治热淋:川牛膝12克,当归、黄芩、栀仁各9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相关中药材推荐

重楼 chóng lóu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昆布 kūn bù
软坚散结、消痰、利水。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半夏 bàn xià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川乌 chuān wū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白屈菜 bái qū cài
破瘀止血、解痉止痛,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海桐皮 hǎi tóng pí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荜茇 bì bá
温中散寒、下气止痛。属温里药。

大风艾 dà fēng ài
温中活血,调经,祛风除湿,杀虫。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三白草 sān bái cǎo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东风橘 dōng fēng jú
祛风解表、化痰止咳、理气止痛。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