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

竹茹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竹茹
拼音拼读
zhú rú
药材别名
竹皮、青竹茹、淡竹茹、竹二青、青子竹
英文名称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
功效分类
清化热痰药
药用部分
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茎秆Bambusa tuldoides Munro的间层。
动植物形态
青秆竹:常绿乔木状。秆丛生,顶端稍下弯,幼时被白粉。秆环、箨环均被毡毛,秆箨长,短于节间,脱落性,箨鞘背面无毛。箨耳显著。箨叶呈狭三角形。枝簇生,主枝较粗长。小枝具3~4叶,叶片狭披针形,上面无毛,下面密生短柔毛。花枝每节有单生或簇生的假小穗,近圆柱形而微压扁,先端尖,淡绿色,小穗有小花5~8朵。 大头典竹:常绿乔木状。节与节间微作“之”字形折屈,顶端下垂。节上密被棕黑色毡毛;箨鞘大,幼时近革质,背面具深棕色刺毛,老时硬纸质;箨耳极小。箨舌边缘齿裂。箨叶小,卵状披针形。枝簇生,主枝粗长,小枝具7~10叶;叶片矩形兼披针形,上面有小刺毛。花枝每节有单生或簇生之假小穗,呈矩形兼披针形,黄绿色,干后呈枯草色。含花6~10朵。
产地分布
多生于平地或丘陵,为常见栽培竹类。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华南地区。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取新鲜茎,除去外皮,将稍带绿色的中间层刮成丝条或削成薄片,捆扎成束,阴干。前者称“散竹茹”,后者称“齐竹茹”。
药材性状
卷曲成团,不规则丝条状或长条形薄片状。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或黄绿色。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昧淡。
性味归经
微寒性,味甘。归胃经、胆经、脾经。
功效作用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临床应用
用量4.5~9克,煎服或熬膏服。用治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呕吐、惊悸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药理研究
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活性,抗菌。
化学成分
含多糖、氨基酸、酚性物质、树脂类、黄酮类成分、对苯二甲酸-2' -羟乙基甲基酯、松柏醛、2,5-二甲氧基一对苯醌、对羟基苯甲醛、丁香醛、对香豆酸、阿魏酸、香荚兰酸。
使用禁忌
寒痰咳喘、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肺热痰咳:竹茹、枇杷叶、杏仁各9克,黄芩4.5克,桑白皮12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②治百日咳:竹茹9克,蜂蜜100克。竹茹煎水,兑入蜂蜜,再煮沸服。每日1剂,连服3剂。(《湖北中草药志》)
③治齿龈间津液,血出不止:生竹茹60克。醋煮含之。(《千金要方》)
④治小便出血:竹茹一大块。水煎服。(《世医得效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广金钱草 guǎng jīn qián cǎo
清热除湿、利尿通淋。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湿通淋药,主要具有利尿排石、利胆、抗炎的作用;另外,还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抗菌、促智作用。多糖成分对尿路结石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是治疗结石的有效成分之一。

土鳖虫 tǔ biē chóng
破瘀血,续筋骨。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疗伤药。

枫香脂 fēng xiāng zhī
活血止痛、解毒、生肌、凉血。属拔毒生肌药。

灯心草 dēng xīn cǎo
清心火、利小便。属利水渗湿药分类下的利尿通淋药。

九香虫 jiǔ xiāng chóng
行气止痛、温肾壮阳。属理气药。

淡豆豉 dàn dòu chǐ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淡竹叶 dàn zhú yè
清热除烦、利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秦艽 qín jiāo
祛风湿、退虚热、舒筋止疼。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清热药。

红景天 hóng jǐng tiān
益气活血,通脉平喘。属补益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稻芽 dào yá
和中消食、健脾开胃。属消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