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芦巴

胡芦巴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胡芦巴
拼音拼读
hú lú bā
药材别名
葫芦巴、苦豆、胡巴、季豆、香豆子、芦巴子、芦芭
英文名称
fenugreek
功效分类
补阳药
药用部分
豆科植物胡芦巴 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 的干燥成熟种子。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全株有香气。茎直立,中空,多丛生,被疏毛。叶互生,三出羽状复叶,具柄,托叶与叶柄相连合,宽三角形,先端急尖,全缘,小叶3,小叶柄短,长不及1毫米,小叶片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3.5厘米,宽0.5~1.5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楔形,上部边缘有锯齿,下部全缘,两面均生疏柔毛。花1~2朵生于叶腋,无梗,淡黄白色或白色,花萼筒状,长约7毫米,有白色柔毛,萼齿披针形,花冠蝶形,基部稍带堇色,长1.3~1.8厘米,旗瓣长圆形,翼瓣狭长圆形,龙骨瓣长方倒卵形,雄蕊10,不等长,9枚合生成束,1枚分离,子房线形,花柱不明显,柱头小,向一侧稍弯,荚果条状圆筒形,长5.5~11厘米,直径约0.5厘米,先端成尾状,直伸或稍弯,被疏柔毛,具明显的纵网脉,种子10~20,长圆形,黄棕色。花期4~7月,果期7~9月。
产地分布
多为栽培植物。喜生于温和气候,耐干旱,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安徽、浙江、湖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新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采收加工
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药材性状
略呈斜方形或矩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厚约2毫米。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平滑,两侧各具一深斜沟,相交处有点状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薄,胚乳呈半透明状,具黏性;子叶2,淡黄色,胚根弯曲,肥大而长。气香,味微苦。
性味归经
性温,味苦。归肾经。
功效作用
温肾,祛寒,止痛。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
临床应用
用量4.5~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治肾脏虚冷,小腹冷痛,小肠疝气,寒湿脚气。
药理研究
有抗生育与抗雄激素的作用;有抗肿瘤的作用;能抑制平滑肌、少量使得子宫兴奋,大量使之麻痹;降血压;有降血糖、利尿、抗炎、强心等作用。
化学成分
种子含胡芦巴碱、胡芦巴肽酯、(2S,3R,4R)-4-羟基异亮氨酸、多种黄酮、薯蓣皂苷元葡萄糖苷、牡荆素、异荭草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
阴虚火旺或有湿热者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腰痛:胡芦巴(焙研)9克,木瓜酒调服。(《疡医大全》)
②治疝气:胡芦巴、桃仁(去皮尖,炒)等分,为末。酒调6克。食前服。(《普济方》葫桃散)
③治肾虚精冷自遗:胡芦巴120克,枸杞子90克,配六味地黄丸。每早服15克,淡盐汤下。(《木草汇言》)
相关中药材推荐

重楼 chóng lóu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昆布 kūn bù
软坚散结、消痰、利水。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半夏 bàn xià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温化寒痰药。

川乌 chuān wū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白屈菜 bái qū cài
破瘀止血、解痉止痛,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海桐皮 hǎi tóng pí
祛风湿、通经络、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荜茇 bì bá
温中散寒、下气止痛。属温里药。

大风艾 dà fēng ài
温中活血,调经,祛风除湿,杀虫。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散寒药。

三白草 sān bái cǎo
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东风橘 dōng fēng jú
祛风解表、化痰止咳、理气止痛。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