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芦

藜芦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藜芦
拼音拼读
lí lú
药材别名
葱苒、葱葵、梨卢、山葱、七厘丹
英文名称
black false hellebore
功效分类
涌吐药
药用部分
百合科植物黑藜芦Veratum nigrum L.的根及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茎短圆柱形,具多数细长的根,肉质,外皮黄白色。茎直立,基部有黑褐色棕毛状的叶柄残基。叶互生,近无柄,叶片阔椭圆形、阔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下延成鞘状包茎,上面青绿色,下面灰绿色,有强脉而具折。圆锥花序顶生,花序轴密被灰白色绵毛,花小,杂性,雄花通常生于花序轴下部,两性花常在中部心上,花被片6,黑紫色,开展或稍下反,雄蕊6枚,与花被片对生,花药肾形,背着,子房近方形,花柱3,3室,胚珠多数。蒴果长1.5厘米,2深裂,种子具翅。
产地分布
生于山谷、山地阴坡或灌木林下。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
一般于5月至6月末抽花茎前采挖根部或连同少部分根茎,除去地上部分的茎叶,洗净,晒干,或挖取全草,除去泥土,晒干药用。
药材性状
根茎圆柱形,长2~4厘米,直径0.7~1.5厘米,表面棕黄色或土黄色,上端残留叶基及毛鳞状物,四周生有众多细根。根细长,略弯曲,长10~20厘米,直径1~4厘米,表面黄白色或灰褐色,有较密的横皱纹,下端多纵皱纹,质脆,断面类白色,中心有淡黄色的中柱,易于皮部分离。气微,味极苦,粉末有强烈的催嚏性。
性味归经
性寒,味辛、苦。归肝经、肺经、胃经。
功效作用
涌吐风痰、杀虫疗疮。属涌吐药。
临床应用
用量0.3~0.9克,宜入丸散,内服治疗中风痰壅、喉痹不通、癫痫等症。油调外涂,治疥癣、秃疮,外用适量。注意:本品毒性猛烈,用时宜慎。
药理研究
具有催吐、降血压、抗微生物及灭虫作用。藜芦粗提物对麻醉犬或猫有明显而持久的降压作用,无快速耐受现象,在降压的同时伴有心跳减慢,呼吸抑制甚至暂停,对肾性高血压犬亦有降压作用。藜芦生物碱降压原理被认为是由于颈动脉窦及心肺感受区窦神经及迷走神经传人纤维反射性地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引起血压下降。毒性:藜芦浸出液小鼠皮下注射LD50为( 11.78±0.38)克/千克。
化学成分
含多种甾体生物碱,如介芬碱、伪介芬碱、藜芦碱胺等。全草中分离出15种生物碱,包括藜芦辛、芥芬碱、新计巴丁碱。另含乙酰基原藜芦碱A、原藜芦碱A、计米定碱、双去乙酰基原藜芦碱A、藜芦嗪、藜芦酰棋盘花碱、藜芦米宁等成分。
使用禁忌
孕妇及体弱者忌服。反细辛、芍药、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服之吐不止,可饮葱汤解。
配伍药方
①治头痛不可忍:藜芦一茎,暴干,捣罗为散,入麝香麻子许,研匀吹鼻中。(《圣济总录》吹鼻麝香散)
②治头痛鼻塞脑闷:藜芦(研)15克,黄连(去须)0.9克。上二味,捣研为散,每用少许,吸入鼻中。(《圣济总录》通顶散)
③治牙痛:纳黎芦末于牙孔中,勿咽汁。(《干金翼方》)
④治疥癣:藜芦细捣为末,以生油调敷之。(《斗门方》)
⑤治癣立有神效:藜芦根15克,轻粉0.75克。上为细末,凉水调,搽癣上。(《普济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广金钱草 guǎng jīn qián cǎo
清热除湿、利尿通淋。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湿通淋药,主要具有利尿排石、利胆、抗炎的作用;另外,还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抗菌、促智作用。多糖成分对尿路结石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是治疗结石的有效成分之一。

土鳖虫 tǔ biē chóng
破瘀血,续筋骨。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疗伤药。

枫香脂 fēng xiāng zhī
活血止痛、解毒、生肌、凉血。属拔毒生肌药。

灯心草 dēng xīn cǎo
清心火、利小便。属利水渗湿药分类下的利尿通淋药。

九香虫 jiǔ xiāng chóng
行气止痛、温肾壮阳。属理气药。

淡豆豉 dàn dòu chǐ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淡竹叶 dàn zhú yè
清热除烦、利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秦艽 qín jiāo
祛风湿、退虚热、舒筋止疼。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清热药。

红景天 hóng jǐng tiān
益气活血,通脉平喘。属补益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稻芽 dào yá
和中消食、健脾开胃。属消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