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

鱼腥草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鱼腥草
拼音拼读
yú xīng cǎo
药材别名
臭荞麦、蕺儿根、狗耳菜、菹菜、臭腥草、折耳根
英文名称
fish mint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分
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全草或地上部分。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腥臭味,茎下部伏地。节上生根,上部直立,茎叶常带紫红色。单生互生,托叶膜质,叶片心形或宽卵形,全缘,下面常为紫红色,有多腺点,叶脉5~7条,脉上稍被柔毛,下部叶常与叶柄合生成鞘,具缘毛,基部扩大而抱茎。穗状花序生于茎梢,与叶对生,总苞4,长圆状或倒卵形,花瓣状;花小而密,无花被,仅有极小的1小苞片;雄蕊3枚,长于子房;雌蕊由3个下部合生的心皮组成,子房上位,l室,侧膜胎座,胚珠多数,花柱3,柱头侧生。蒴果卵形,顶端开裂。种子多数,卵形,具条纹。花期5~7月,果期7~9月。
产地分布
常生于溪沟边、田边和林下阴湿处。分布于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各地;东起台湾,西南至云南、西藏,北达陕西、甘肃。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拔取全株,除去泥土,晒干。
药材性状
茎扁圆柱形,扭曲;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味,味微涩。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辛。归肺经。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
用量15~25克,煎服,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用治肺脓疡、痰热咳嗽、肺炎、水肿、脚气、尿路感染、白带过多、痈肿疮毒、热痢、热淋。
药理研究
有抗菌、抗病毒、免疫增强及利尿作用。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甩水煎剂在体外可明显促进人体周血蛋白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此外,尚具有抗肿瘤及利尿作用。
化学成分
主含挥发油、黄酮类、有机酸、脂肪酸、生物碱、木脂素等。另含金丝桃苷、阿福豆苷、异斛皮苷、芸香苷、乙酸龙脑酯、α-蒎烯、β-谷固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
虚寒症及阴性外疡忌服。
配伍药方
①治痢疾:鱼腥草18克,山楂炭6克。水煎,加蜜糖服。(《岭南草药志》)
②治肺痈吐脓、吐血:鱼腥草、天花粉、侧柏叶等分。煎汤服之。(《滇南本草》)
③治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感冒:鱼腥草、厚朴、连翘各9克,研末。桑枝30克,水煎,冲服药末。(《江西草药》)
④治疥癣:鲜鱼腥草捣烂外敷患处。(《青岛中草药手册》)
⑤治扁桃体炎:鲜鱼腥草、鲜筋骨草各15克,柚子(种子)适量。共捣烂绞汁,调蜜服。(《福津药物志》)
⑥治食积腹胀:鲜鱼腥草30克。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⑦治荨麻疹:鲜鱼腥草捣烂,揉擦患处。南药(《中草药学》)
相关中药材推荐

野马追 yě mǎ zhuī
化痰止咳平喘。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雄黄 xióng huáng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属杀虫止痒药。

猪苓 zhū líng
利尿渗湿。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尿通淋药。

土党参 tǔ dǎng shēn
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葱白 cōng bái
发表,通阳,解毒,杀虫。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千年健 qiān nián jiàn
祛风湿、健筋骨。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党参 dǎng shēn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凌霄花 líng xiāo huā
行气祛瘀、凉血祛风。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乳香 rǔ xiāng
调气活血、定痛、消肿、生肌。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淫羊藿 yín yáng huò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