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

猴耳环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猴耳环
拼音拼读
hóu ěr huán
药材别名
围涎树、蛟龙木、三不正
英文名称
pithecellobium clypearia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药
药用部分
豆科植物猴耳环Pithecellobium clypearia (Jack) Benth.的带叶茎枝。
动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小枝有棱角,密被黄褐色茸毛。叶互生,2回羽状复叶,叶柄具4棱,羽片3~8对,通常4~5对,每对羽片着生处的叶轴上有1枚腺体,最下部的羽片有小叶3~6片,最顶部的羽片有小叶10~12对或更多;小叶革质,斜菱形,最顶部的小叶最大,两面被褐柔毛,近无柄。花白色或淡黄色,数朵组成小型头状花序,多个头状花序再作顶生或腋生圆锥花序式排列;萼钟形,褐色柔毛;花冠中部以下合生,裂片匙形;雄蕊多数。荚果2回或3回旋卷。
产地分布
生于山野丛林中。分布于广东、福建、海南、广西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割取带叶茎枝,晾干或晒干。
药材性状
茎枝圆柱形,幼嫩小枝有纵棱,略呈方柱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木质,坚实,断面木部黄白色,小枝中央有棕色的髓。叶互生,略皱缩,展平后呈2回羽状复叶,羽片3~8 对,有的达11对;小叶近菱形,顶端的小叶较大,越向下越细;叶面深绿色至棕黄色,略有光泽,叶背色较浅;中叶薄革质,近无柄,极易脱落。嫩枝及叶柄被褐棕色短茸毛。气无,味微涩。
性味归经
性微寒,味微苦、涩。归脾经、胃经、肝经。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去湿敛疮。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
用量6~9克,煎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搽或取鲜品捣烂敷患处。用治咽喉肿痛、胃脘痛、湿热泄泻。外用治水火烫伤、烂脚、疮痈疖肿。
药理研究
枝叶治风湿、跌打烫伤。猴耳环早在明代就被医药学家李时珍收录在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经古籍考证,《陆川本草》中提到猴耳环叶可消炎生肌,治烫伤、溃疡。
化学成分
含黄酮苷、酚类、氨基酸、糖类。现代临床用治慢性胃炎、溃疡病,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
使用禁忌
尚不明确。
配伍药方
猴耳环、金银花、连翘、薄荷:清热解毒、利咽降火,适用于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
猴耳环、薄荷、石膏、连翘:清热解毒、消炎利咽,适用于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猴耳环、枇杷叶、杏仁、桔梗:润肺止咳、清热解毒,适用于咳嗽、咳痰等症状。
猴耳环、菊花、连翘、黄连: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适用于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感冒等症状。
相关中药材推荐

南沙参 nán shā shēn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阴药。

佛甲草 fó jiǎ cǎo
清热解毒。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土茯苓 tǔ fú líng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地耳草 dì ěr cǎo
清热利湿,解毒,散瘀消肿,止痛。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鬼针草 guǐ zhēn cǎo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甘遂 gān suì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属泻下药下属分类的峻下逐水药。

忍冬藤 rěn dōng téng
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岩椒草 yán jiāo cǎo
解表,截疟,活血,解毒。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岩黄连 yán huáng lián
清利湿热、散瘀消肿。属清热药下属的清热解毒药。

三分三 sān fēn sān
解痉镇痛、祛风除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