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子

牵牛子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牵牛子
拼音拼读
qiān niú zǐ
药材别名
二丑、黑丑、白丑、草金铃、金铃、黑牵牛、白牵牛
英文名称
kaladana
功效分类
润下药
药用部分
旋花科植物圆叶牵牛Pharbitis purpurea(L.)Voigt的成熟种子。
动植物形态
一年生缠绕草本。茎左旋,长2米以上,多分枝,被短毛。叶互生;具长叶柄;叶片心状卵形,长3~6厘米,常3裂至中部,呈戟形,先端急尖,基部心形,两面均被伏生毛。夏季开花,花1~3朵腋生,小花梗极短,总梗一般较叶柄短;萼5深裂,裂片条状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被长毛,外展;花冠漏斗状,形似喇叭,蓝色、紫色或白色,边缘5浅裂,早晨开放,日中渐萎;雄蕊5枚,不等长,花丝基部有毛,子房3室,每室有2胚珠。蒴果球形,基部有外层或反卷的宿萼。种子3棱卵状;花色浅的种子黄褐色,入药称“白丑”,花色深的种子多黑褐色,入药称“黑丑”。花、果期夏秋季。
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灌木林中或住宅旁;多栽培。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
秋末果实成熟、果壳未开裂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药材性状
橘瓣状。长4~8毫米,宽3~5毫米。表面灰黑色或淡黄白色。背面有1条浅纵沟,腹面棱线的下端处有一点状种脐,微凹。质硬,横切面可见淡黄色或黄绿色皱缩折叠的子叶,微显油性。无臭,味辛、苦,有麻感。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肺经、肾经、大肠经。
功效作用
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属泻下药下属分类的润下药。
临床应用
用量3~6克,水煎服。用治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绦虫病。
药理研究
具有泻下、利尿、兴奋平滑肌、驱虫等作用。
化学成分
含牵牛树脂苷(又称牵牛子素),是牵牛子泻下的有效成分。另含牵牛子苷、巴豆酸、裸麦角碱、赤霉素、亚油酸、牵牛子酸C、咖啡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
孕妇禁服,体质虚弱者慎服。不宜多服、久服,以免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剧烈腹痛腹泻,心率加快,心音低钝,语言障碍,突然发热,血尿,腰部不适,甚至高热昏迷,四肢冰冷,口唇发绀,全身皮肤青紫,呼吸急促短浅等中毒反应。不宜与巴豆、巴豆霜同用。
配伍药方
①治水肿:牵牛子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一,以小便利为度。(《千金要方》)
②治停饮肿满:牵牛子末120克,茴香30克(炒)或加木香30克。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调3~6克,临卧服。(《儒门事亲》禹功散)
③治风热赤眼:牵牛子为末,调葱白汤,敷患处。(《泉州本草》)
④治一切虫积:牵牛子60克(炒,研为末),槟榔30克(微炒),使君子肉50个(微炒)。俱为末。每服6克,砂糖调下,小儿减半。(《永类钤方》)
相关中药材推荐

广金钱草 guǎng jīn qián cǎo
清热除湿、利尿通淋。属利水渗湿药下分类的利湿通淋药,主要具有利尿排石、利胆、抗炎的作用;另外,还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抗菌、促智作用。多糖成分对尿路结石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是治疗结石的有效成分之一。

土鳖虫 tǔ biē chóng
破瘀血,续筋骨。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疗伤药。

枫香脂 fēng xiāng zhī
活血止痛、解毒、生肌、凉血。属拔毒生肌药。

灯心草 dēng xīn cǎo
清心火、利小便。属利水渗湿药分类下的利尿通淋药。

九香虫 jiǔ xiāng chóng
行气止痛、温肾壮阳。属理气药。

淡豆豉 dàn dòu chǐ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属解表药下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淡竹叶 dàn zhú yè
清热除烦、利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秦艽 qín jiāo
祛风湿、退虚热、舒筋止疼。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清热药。

红景天 hóng jǐng tiān
益气活血,通脉平喘。属补益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稻芽 dào yá
和中消食、健脾开胃。属消食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