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股蓝

绞股蓝的相关实物图片信息
药材名称
绞股蓝
拼音拼读
jiǎo gǔ lán
药材别名
七叶胆、五叶参、甘茶蔓、小苦药、遍地生根
英文名称
gynostemma pentaphylla
功效分类
补气药
药用部分
葫芦科植物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unb.) Mak.的地上部分或全草。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质藤本。茎有短柔毛或无毛;卷须分2叉或稀不分叉。叶互生,叉指状复叶,小叶5~7片,稀为单叶,卵状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形,中间的较长,被柔毛和疏短刚毛,或近无毛,边缘有浅波状钝齿。夏季开花,花小,雌雄异株,雄花组成腋生的圆锥花序,花萼管短,5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轮状,5裂,裂片披针形,雄蕊5枚,花丝极短,下部合生,花药卵形,劲直;雌花序较雄花序为短;雌花的花被片与雄花的相似;子房球形,2~3室,花柱3枚,柱头2裂。浆果球形,熟时黑色。种子1~3粒,宽卵形,两面有小疣状凸起。
产地分布
生于山地灌木丛或林中。分布于广东各地及陕西南部、长江以南各地。野生或栽培。
采收加工
茎叶每年可收获2次,6月中旬及10月下旬离地面10厘米处收割,切成长15厘米的小段,阴干。
药材性状
茎纤细,灰棕色至暗棕色,表面具纵沟纹,被稀疏茸毛。润湿展开后叶为复叶,小叶膜质,通常5~7枚,少数9枚,被糙毛;侧生小叶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中央1枚较大;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被粗毛,叶缘有锯齿,齿尖具芒。果实圆球形。味苦,具草腥气。
性味归经
性寒,味苦。归肺经、脾经、肾经。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止咳祛痰,并有类似人参的强壮补益作用。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
临床应用
煎服,研末,2.5~3.5克/次,3次/日,10日为一疗程。用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肝炎、各种肿瘤、溃疡病及失眠、头痛、白发等。
药理研究
增强免疫功能,可增加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刺激淋巴细胞转化和白介素-2(IL-2)的分泌,可增强体液及细胞免疫及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抗肿瘤,延缓衰老,影响脂质代谢,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对血液系统,具有抑制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及红细胞聚集性等方面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防止地塞米松引起的肾上腺和胸腺萎缩以及血浆皮质醇含量的减少。小鼠灌服水煎剂能明显增强雄鼠睾丸、精囊、脾脏、前列腺和雌鼠子宫的重量,具有雄性和雌性激素样等作用,提高巨噬功能。
化学成分
主要含固醇类、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苷、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其中有5,24-葫芦二烯醇等成分。
使用禁忌
少数患者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头晕、眼花、耳鸣等症状。
配伍药方
①治慢性支气管炎:绞股蓝晒干研粉。每次3~6克,吞服,每日3次。(《浙江药用植物志》)
②治劳伤虚损,遗精:绞股蓝15~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相关中药材推荐

假芫茜 jiǎ yuán qiàn
疏风解表、芳香健胃。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单叶蔓荆子 dān yè màn jīng zi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石蒜 shí suàn
消肿、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海蛤壳 hǎi há ké
清肺、化痰、软坚、利水、制酸、敛疮。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清化热痰药。

金礞石 jīn méng shí
坠痰下气、平肝镇惊。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重镇安神药。

辣蓼 là liǎo
除湿、化滞。属化湿药。

白头翁 bái tóu wēng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月季花 yuè jì huā
活血调经、疏肝解郁。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知母 zhī mǔ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

肉苁蓉 ròu cōng róng
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属补虚药下补阳药。